春已至,花已开,3月31日,常石造船·2024岱山海岬半程马拉松盛大开跑。
让文物“活起来”、让史料“会说话”、让文脉“传下去”。为了给跑者们加油打气,也是为了让跑者们感受岱山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届岱马赛场上我们共设置了8个岱山非遗展演点。这些非遗展演不仅是向各地跑者们打开一扇了解海岛文化的窗口,也是为了向大家展示岱山人民对海洋非遗保护、传承、实践和发展中的丰硕成果。
演出内容 | 演出位置 |
舟山锣鼓 | 1.2公里 |
小龙 | 7.4公里 |
渔嫂织网 | 10.3公里 |
腰鼓 | 11.8公里 |
舞龙、舞狮 | 14.3公里 |
打莲湘 | 16.2公里 |
腰鼓、大头娃娃 | 18.2公里 |
马灯舞 | 19.3公里 |
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舟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舟山的民间吹打类音乐,明清时期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招徕客人,航行时用它来娱乐助兴,遇雾时用它来传递信息。后来出现在民间乡里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及渔民祭海等活动中。
舟山锣鼓乐器配制齐全,其中的两大主奏乐器分别是由十三面锣组成的排锣和由五面鼓组成的排鼓,其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
打莲湘
打莲湘又称“打连响”“铜钿花棍”,是流行于岱山县长涂岛的一种民间舞蹈,至今已近两百年的历史,2022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莲湘动作的风格特点是轻松活泼、自然洒脱、节奏明快,富有民间特色。过去长涂莲湘多在正月出庙会或重大节日活动,与花灯、马灯合队表演。表演者手持莲湘棒敲击肩、背、脚、头、臂、腰、腿等部位十四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表达喜悦之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渔嫂织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渔网是海边渔民重要的生产工具,从过去的天然麻线到现在的尼龙材质,从过去的手工渔网,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的大型网具,渔网生产工艺的变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而那些传统的手工渔网编织技艺已经越来越少的被人们掌握,渔网编织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伴着悠扬的渔歌声,渔嫂们将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笑容,把幸福美好织进丰收的渔网里。
腰鼓
腰鼓起源于古代的战鼓,如今已成为欢度佳节,祝愿丰收的喜庆腰鼓。
腰鼓表演热情奔放、欢乐沸腾、鼓声铿锵有力,表演动作有天女散花、凤凰点头、弓步摆荡、织女穿梭、扭腰点步、三声炮响、提步三进、鹞子翻身、舒臂抬腿、踩莲旋转、左右献眉、乘风破浪等。
马灯舞
马灯舞是一种流传甚广的民间舞蹈,是岱山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表演称为“轧阵”,有“梅花阵”“对子阵”“十字阵”等形式,有鼓、锣、钹、小锣、长号等乐队伴奏。
一般由20多个人组成,分成两组,各有一个成年男性带头,手擎一面长形彩牌,上写着“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吉祥字句,俗称“门枪”,后面跟着的是马童,马分前、后半身,人在中间,看似骑在马上。
舞龙
岱山倚山而建、傍水而居,岱山人民以海为家、笃信龙王,请龙王、祭龙王的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舞龙也成为岱山海岛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在民间喜庆活动中总有它舞动的身影,是岱山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龙表演分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动作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舞龙音乐一般都用锣、鼓等4人打击乐伴奏。
3月31日,“非”凡万物,岱马“岱”你看非遗~
部分图片来源:岱山旅游